當前位置:中國廣告人網站--->媒介寶庫欄目--->媒體雜談-->詳細內容
《聯合早報》:一個變化,三大終結
作者:佚名 日期:2001-12-4 字體:[大] [中] [小]
>
-
九一一事件以后,特別是美國對恐怖主義襲擊作出全面反擊以來,世界政治已經發(fā)生與正在發(fā)生著重大的變化。作者認為可以用“一個變化,三大終結”來認識與概括當前與未來世界大變局的特點。“一個變化”是指九一一事件以及美國對這個事件的反應;“三個終結”,作者指的是冷戰(zhàn)后的終結、全球化的終結與地緣政治的終結。
全球總體戰(zhàn)略環(huán)境的變化是冷戰(zhàn)后的徹底終結,F在,我們完全可以用“冷戰(zhàn)后的終結”來描述21世紀初全球戰(zhàn)略環(huán)境的變化了。世界政治的下一步必然是告別冷戰(zhàn)的后遺癥、冷戰(zhàn)的影響與冷戰(zhàn)的遺產,因為世界面對著與冷戰(zhàn)時代完全不同的復雜形勢。
冷戰(zhàn)后的終結
九一一事件后,美國人,主要是布什當局的核心人物,以及一些美國戰(zhàn)略與國際問題研究機構,開始大談冷戰(zhàn)后的終結問題。他們的觀點是,冷戰(zhàn)早已結束,冷戰(zhàn)后也已經結束。美國應該用這個觀點來指導其與俄羅斯的戰(zhàn)略關系調整,希望與俄羅斯建立超越了任何冷戰(zhàn)關系、冷戰(zhàn)遺產的新關系。
美國也用這個公式建立與調整與其他國家的關系,特別是眼下與印度、巴基斯坦的關系。美國也明顯地在用這種思維謀求在新戰(zhàn)略環(huán)境下建立與中國的新關系。
盡管如此,我不認為九一一事件具有導致冷戰(zhàn)后終結的巨大歷史影響力。九一一事件只是個歷史大事件,其影響當然深遠,但人們不應夸大其作用,F在冷戰(zhàn)后終結趨勢早在九一一事件前就已經開始了。
全球化的終結
另一個戰(zhàn)略思維上的重大變化涉及到冷戰(zhàn)后十分熱烈地發(fā)展與被擁抱的“全球化”。我把它概括為“一種特定時期的全球化終結”或者“不受控制與調控的全球化的終結”。
全球化是冷戰(zhàn)后(從柏林圍墻的倒塌開始)世界政治中最主要的發(fā)展,取得了讓人眼花繚亂的繁榮成就,特別是在金融市場上。但這種全球化逐步顯現出其局限性,例如,發(fā)達國家的勞動者與福利國家受到沖擊,一向靠政府引導與支持的東亞地區(qū)各經濟出現全球化下的金融危機(以及后來的經濟危機),不僅南北差距在鴻溝性地擴大,而且全球化在促進著全球性問題的擴大,疾。ㄌ貏e是愛之病)、毒品的生產、消費全球化、恐怖主義與極端主義也已經全球化,局部性的戰(zhàn)爭,特別是國家內部的沖突與這種沖突導致的西方強權干預此起彼伏(在黑非洲、東南歐、中亞、東南亞)。
九一一事件后,無論在西歐還是在北美,一時間在出現了兩個重大的似乎相反的針對全球化的思考趨勢,一方面是從全球化退回到過去的要求、愿望與壓力,另一方面是在當前困難的情況下想繼續(xù)促進全球化的前進。
在前一種思潮看來,世界在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全球化難以持久,美國金融經濟的衰退必然要促使歷史往回走,例如回到某種意義上的“大政府”去,回到“混合經濟”去,回到多邊主義去?傊,要回到那種可以調控的經濟上去。
在后一種看來,全球化需要更加大膽前進,不能退回到過去,全球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要通過全球化的方式加以解決,需要建立“全球治理”結構,需要加強民主化,建立更加包容的全球性,需要把一些成功回應全球化的經驗(比如歐洲的經驗)推廣到全球。
這樣兩種似乎相反的思考趨勢,預示著世界政治下一步的重大戰(zhàn)略趨向:如果第一種考慮占據上風,冷戰(zhàn)后出現的全球化勢頭將有所逆轉,建立在全球化基礎上的國際關系,特別是大國關系將重新調整;如果第二種考慮占據上風,全球化將加強,首要的是加強各國內部應付全球化挑戰(zhàn)的機制,其次是在國際上如何合作回應全球化,這為許多國家以及非國家行為體(例如跨國公司與非政府組織)建立新關系開辟了可能性。
總之,不管哪種對當前全球化的反思占據上風,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都將得到很大修正。
同樣,當前形式的全球化終結的進程也不是九一一事件以后才開始的。亞洲危機(1997-1999年)與反全球化運動(1999-2001年)反映了當前版本的全球化,存在著內在不穩(wěn)定性與難于持續(xù)性,加上九一一這一“全球化的切爾諾貝利”事件(英國《金融時報》2001年11月6日觀點),促成了全球化的終結。
地緣政治的終結
所謂地緣政治,就是說,地理因素在國際政治(世界政治)中的作用非同小可,甚至是關鍵性的。然而,九一一事件以及反恐戰(zhàn)爭從一個方面說明,地緣政治已經沒有過去那么重要了,恐怖主義超越了地緣政治,反恐怖主義也超越了地緣政治。
恐怖主義是新的看不見的超越地理界限的敵人?植乐髁x分子并沒有控制重要的海洋或者關鍵的陸地,恐怖主義分子雖然依靠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,但他們更依靠的是非領土的跨國網絡組織。
恐怖主義者沒有傳統的地緣政治思維,否則他們不可能成功地使用民用飛機當作攻擊美國的武器。同樣,我們看到,美國領導的反恐戰(zhàn)爭也超越了地緣政治,地理因素不再是重要的或者關鍵的因素。
雖然美國軍事打擊要克服阿富汗的復雜地理屏障,要利用附近的巴基斯坦與其他中亞國家的軍事基地,但地緣因素如今只具有戰(zhàn)術意義,在戰(zhàn)略上,美國反恐主要靠的是:
一、一個空前的國際反恐聯盟,它包括美國的西歐與東亞盟國、俄羅斯與中國、伊斯蘭國家。
二、阿富汗內部的反對派北方聯盟以及其他塔利班政權的死敵。
三、在各條戰(zhàn)線打擊恐怖主義,包括經濟上凍結恐怖主義的跨國資金。
現在許多人在談論中亞與南亞地緣政治的變化,其實,這種談論已經沒有多少意義。從傳統地緣政治的權衡上講,被迫失去塔利班后的巴基斯坦似乎是這次世界反恐戰(zhàn)爭的一個輸家(見《聯合早報》2001年11月24日都人的文章《阿富汗戰(zhàn)爭的最大輸家》)。
其實不然,不管美國情愿與否,因為反恐,巴基斯坦求之不得的對美關系得到了改善(不要忘記了美國前總統克林頓2000年3月訪問南亞時只到了伊斯蘭堡機場與巴基斯坦領導人穆沙拉夫會見,而這種會見是巴基斯坦的要求與美國不得不重視巴基斯坦的結果)。
巴基斯坦要與死敵印度抗衡,僅僅經營地緣政治早已不夠,所以巴基斯坦的兩大戰(zhàn)略考慮是像印度一樣擁有核武器,以及像印度一樣與美國改善關系,F在巴基斯坦在地緣政治上似乎失去了一些力量,但在超越地緣政治的方面卻獲得許多,巴基斯坦不能說是反恐戰(zhàn)爭的輸家。
世局的變化是深刻的,2001年是典型的世界政治年。上述我對世界政治的概括是為了認識世界政治在2001年的大變化。我覺得,“三大終結”的觀點應成為新世紀戰(zhàn)略思考的基礎:
首先,用不著我們說別人存在著冷戰(zhàn)思維,我們應趕快擺脫自身的冷戰(zhàn)思維,趕快進入新時代。
其次,對全球化有個正確的看法,如果只是說我們擁抱全球化、認同地球村,這無疑是正確的,但現在時態(tài)的全球化存在重大缺陷,世界需要探索全球化的新方向。
最后,地緣政治的終結標志著世界政治的形式發(fā)生了重大變化,僅僅控制海洋,或者大陸島,或者大陸心臟地帶,早已不足于在世界政治中舉足輕重,地緣政治的時代隨著恐怖主義攻擊與反恐怖主義戰(zhàn)爭而終結了! 龐中英
·作者是北京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學者